
特朗普關稅若敗訴 美恐面臨萬億關稅退款 美財長警告後果災難性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受訪表示,他相信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的關稅計劃(reciprocal tariffs)將在最高法院的上訴聆訊中勝訴,但假若美國政府最終敗訴,財政部或需退還約一半關稅給相關國家,涉款巨大,後果屬災難性。特朗普政府已請求最高法院快速裁決關稅合法性,但預計最遲明年夏初才會有結果。若延至2026年6月,已徵關稅可能達7,500億至1萬億美元(約5.85萬億至7.8萬億港元,下同),而退還這些關稅將會造成巨大混亂。不過不少網民都質疑,上述言論目的只為向法院施壓,實際上美國政府無意退回關稅給任何國家。
巨額退款可能成真?
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會見新聞界》(Meet the Press)採訪時表示,他「相信」特朗普總統的關稅計劃「將在最高法院(上訴案)獲勝」,但話鋒一轉,他警告如果最高法院裁決反對該計劃,「我們將不得不退還大約一半的關稅,這對財政部來說將是可怕的」。
這項法律糾紛源於聯邦上訴法院上個月的一項裁決,該法院認定特朗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所設立的對等關稅超越了總統職權。目前,該裁決的生效時間已暫緩至10月14日,以給予特朗普政府時間向最高法院上訴。
然而,這種誇張的「巨額退款」表述,也被視為一種策略——藉由威脅財政災難,向最高法院施壓,以促使對特朗普有利的裁決。畢竟,實務上幾乎無人相信美國政府真會執行如此大規模、足以拖垮財政的退款。而最高法院可能需要明年夏初才能就特朗普關稅的合法性作出裁決,若延至2026年6月,已徵關稅金額可能高達7,500億至1萬億美元,對支付關稅的企業將是空前的「意外之財」,其潛在影響可見一斑。
法律糾紛與可能後續
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認定特朗普在「解放日」聲明中對多國徵收「互惠關稅」超越總統職權,但該裁決目前已暫停執行,待最高法院最終裁定。法律戰焦點在於總統是否擁有未經國會授權單方面廣泛徵稅的權力。即便最高法院裁定關稅非法,退款流程仍充滿不確定性:僅直接繳納關稅的企業進口商可能申請退款,消費者難以獲得補償,因關稅成本轉嫁難以追溯證明。退款程序將涉及大量申請與審查,是一場複雜且漫長的法律與行政操作。
此外,美國法院對行政措施的追溯效力通常持保守態度,即使裁決不利政府,是否強制退還已徵關稅仍是未知數。因為可能涉及巨額籌資需求已引發投資人關注債市與政府債務風險,市場波動隨之加劇。
應變策略與未來博弈
儘管財政部長貝森特與其他政府官員對贏得最高法院訴訟表示有信心,政府仍正在制定備用計劃以應對可能敗訴的情況。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指出,若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受阻,政府可採取「其他法律手段」,例如援引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目前政府已依據該條款將鋼鐵和鋁關稅擴大到400多項商品,並威脅對半導體及藥品加徵高額關稅,這些措施不受當前訴訟影響。
另一備用方案可能動用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第338條,作為另一項法律授權依據。即使IEEPA失效,政府仍可藉此推動關稅政策。貝森特強調,若法院判決取消關稅,將削弱特朗普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籌碼,並影響談判進程與政策穩定性。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